“意象空间.美美与共——中国画名家邀请展”|周尊圣

 

发布时间:2022.11.0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来源:北京心海文化艺术研究院

 

“意象空间.美美与共”——中国画名家邀请展

 

前 言

 

意象作为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,成为了体验心灵,书写情怀的意象空间的审美诉求;在审美中互通情感,开拓诗意化的审美空间,以拉近物我的距离,在审美中获得精神共鸣。

因为有了审美共情,所以就产生了主体对意中之象的重塑,在艺术空间感的塑造中传情达意,呈现出“至真至美”的艺术审美效果。因主体生命意识,文化艺术的进入,为自然空间注入了生命,成为空间的灵魂,两者融为一体,最终创造出审美性的意象空间。

本次展览基于艺术创作中的“象外之象”的美学观念,试图探索文人语境下的空间创造,通过展览展示艺术家的作品,艺术品与空间的融合,艺术与企业间的文化交流,为文化艺术创新性转化和企业创造性发展提供助力。

此次展览邀请到了几位在山水 人物 花鸟绘画方面均属领军人物的杰出书画家,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有着崇高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力。从他们的作品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山大川之雄伟,古代与现代人物之神韵,而在花鸟画中又有着大自然的怡情之美,鲜明的个人面貌和绘画语言各得奇妙,独树风标。有的画家侧重于“精神意象”,而“笔墨形态”随之而立;有的画家侧重于“笔墨形态”而“精神意象”因之而变。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语言,描绘着时代的变迁。

文化艺术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,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反应一个时代的特点和人文思想。美美与共是对今天文化生态的确切描述,正是这个时代的美学精神。
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,坚定文化自信,百花齐放,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前进。

 

陈澎写于京城九间堂

 

周尊圣作品《红韵东方》  68x138cm   2021年

 

艺术和生命的礼赞

 

文 | 傅伯庚

美术评论家

黑龙江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员

 

三十年来,他从大兴安岭的峰顶走到天山脚下,对天的崇拜,对山的敬畏,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。感受天的旷达,刻画山的风骨,确立了他的艺术追求方向。于是古老的天山开始在他的心中重新排行布阵,历史的烟云不停地在他胸中回荡。铺成古道,复燃烽烟,响起驼铃,直至连成大象。
周尊圣昨天的“胆大妄为”,为当代美术史涂上了一块瑰丽的红色,他今天的“异想天开”又将奉献给人们一个惊心动魄的胡杨林。
如果说天山红是画家火一样的真情铸造,血一样的忘情泼洒,那么《不朽的胡杨》就是他和胡杨树用灵魂在倾心对语。
 从发现胡杨那一刻开始,他就兴奋,从见到胡杨那一瞬,他就疯狂,从拿起笔描绘胡杨那一刻,他的手就颤抖,他双腿就一直在跪着。
胡杨是让他崇尚的生命,他一面听老农讲述胡杨的故事,一面用手抚摸着胡杨树那没有皮肤包裹的骨肉,一面沿着胡杨树数不清是血管还是经络,说不清是裸根还是枝条的粗壮纹理,在与胡杨目不转睛的观察和夜不能寐的冥思苦索中,他有了对生命和艺术惊人相似的理解。
艺术需要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激情,创造才可能永不休止的前行。他在找寻刻画胡杨树的方法。他不难于再现胡杨的形象,而是苦于无法刻画胡杨高贵的生命和超凡的气节;他不难于任笔恣性的涂抹,而是苦于找不到如何动笔的那一瞬。多像是一场神圣的战争,序幕还没有拉开,焦虑,困惑,折磨……又那样令人期待。
周尊圣说,我是用胡杨的精神在创作,胡杨告诉我,没有和别人一样的生命,因此,也不可能有与别人相同的艺术之路。我要把自己的人生画进胡杨的森林,和胡杨树一起回顾“古道西风”的沧桑岁月,一起体验“惯看秋月春风”的诗意人生,一起期待“阅尽人间春色”的欣喜。所以我们看到胡杨树的形象,不是自然地传移摹写,而是画家的心性书写,周尊圣笔下树木的姿态,是他自己灵魂的放歌和狂舞,周尊圣挥洒的笔墨形态是艺术和生命的礼赞。

 

周尊圣作品《胡杨礼赞》 179×81.2cm  2019年

 

壮丽、苍茫和洪荒之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——周尊圣的“天山红”山水系列 

 

文 | 邵大箴

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

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

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

 

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,周尊圣深入新疆腹地,以西北“天山”为创作基地,体验生活,积累素材,走遍天山南北戈壁荒野,感受自然造化,对这里的风物进行了深入的探究,并以极富个人特色的“天山红”绘画语言表达对天山的感悟。他的“天山红”山水系列所表述的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追求的图式,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时代的精神。在中国,红色是最重要的颜色,有着它的特殊意义。除了政治上的隐喻外,在民间,红色象征喜庆吉祥、热量、活力、意志力, 还有驱逐邪恶、警示的含义……周尊圣在他的“天山红”系列山水画中,将红色作为基调,用红色和墨色勾画,渲染出一幅幅顶天立地的山水画面,气势磅礴。
周尊圣之所以在中国画图式上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成果,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图式新领域,这必将引领于中国山水画坛。周尊圣的“天山红”上升到“中国红”,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化符号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这是他二十年来奋力拼搏的结果,成绩来之不易。但他清醒地意识到,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很长,如何在今后的创作中避免概念化、程式化并有新的突破,使自己的绘画面貌更丰富,更多样化,是他面临的新课题。他正在向这一新的目标进发,祝他成功!

 

周尊圣作品《静观八荒》68x68cm  2021年

苍凉壮美 永恒赞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周尊圣及其所画天山

 

文 | 薛永年

著名美术史学家

美术评论家

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

 

画天山以来,通过三个阶段的探索,周尊圣已精于在漫漫瀚海和裸露山岩中展现旺盛的创造活力,在有限的景观中,注入宇宙的遐想,寄寓历史的沉思,他的艺术更加成熟了。成熟期的周尊圣艺术,总的特点是大山大水,大开大合,删繁就简,浓墨重彩,讲求色调,强化意象,追求大气魄、大境界、大块面,大笔触、强色彩,以实写为主,以极少的虚白为辅,讲求对比夸张,强调心理感受,注重视觉张力,表现自然的神圣,历史的悲壮。从意境而言,他善于在空间的神秘感和历史的纵深感中,诉说满腔的激情和对古往今来天人关系的感悟。

这一切,都离不开他多年来的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借古开今,化洋为中。更由于他对祖国大西北、对天山神境的由衷热爱。他的灵魂早已融入了那方土地、那里的山川和那里的生活。他被当地人称为“天山之子”,大约也可以说明这一点。艺术的成熟,其实是相对的,目前无论他的天山红,还是天山黄,图式笔墨都已自成家法,然而是否还可以探索强烈单纯中的丰富,还可以推出构思的新创意与构图的新式样。相对的成熟,可以是走向新探索的阶梯,也可以是醉人自醉的陷阱。周尊圣正在盛年,在目标高远的艺术征途上,我相信他已看到还有着继续奋进的广阔空间。我期待着他再一次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系列问世。

 

周尊圣作品《大美天山》200×180cm  2019年

 

周尊圣作品《天山红》 68x68cm  2021年

 

周尊圣作品《三个千年的传奇》 97×60cm  2020年

 

周尊圣作品不朽的胡杨组画244x62x4  2017年

 

 

周尊圣作品《流淌的黄土地》  97×60cm  2020年

 

周尊圣作品《黄土坡》(1)97×60cm  2021年

 

周尊圣作品黄土坡》(2)   97×60cm   2021年

 

關於藝術家

 

 

周尊圣1958年生于黑龙江林口县,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画家、研究员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。自20世纪90年代初,开始对新疆的自然山川、风物人情、丝绸古道进行深入探索研究。历经二十几年二十几次走进新疆,在文化与传承、艺术与创造中创立了“天山山水画”的独特风格,拓展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领域。其作品追求悲壮之美、苍凉之美、雄强之美、阳刚之美。以大漠为纸、胡杨为笔,以炽热的红色激情,泼洒生命的旋律,谱写天的大象、山的风骨,奏响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乐章。近年来以天山红、黄土坡、黑土地为系列研究课题,不同地域,不同文化,不同色彩,不同表现手法,探索山、坡、地的文化内涵。